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18世纪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批评和反思,在19世纪和20世纪逐渐拥有了世界性的影响,促成了规模浩大的战争与革命。
不同门派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主张上有一些共同点,如反资本主义,节制资本,崇尚劳动和公有制,口号常常有均贫富,重视下层和劳工的福利,反西方等。 在价值观上倾向于集体主义。
这三个词都是指马恩列斯等人创建的一派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它的特点是,认为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必然、无产阶级专政是必然的手段,共产主义是终极的社会形态——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 它的代表国家是前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90年代前的东欧各国。朝鲜和曾经的红色高棉(民主柬埔寨)被认为是极端案例。
这是主张在代议民主制下进行和平运动的社会主义。主张混合经济、福利国家,支持政府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收入再分配等领域发挥作用等。 马列主义称其为“修正主义”(Revisionism),而民主社会主义则称对方是“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两者的标志分别是镰刀锤子与红玫瑰。
这一思潮影响达各大洲,在今天的民主国家形成了主流的“中左翼阵营”。图为法国总统奥朗德和英国工党领袖米利班德。
苏俄社会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Three People's Principles)的一大直接思想来源。如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中他提到“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私营)资本、发展国家资本、均富、土地“涨价归公”等主张和政策,都是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不仅“联合联共”,更是两次申请加入共产国际,孙中山曾呼吁第二国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未成立时),被承认为“准共产党”。
印度国大党(Congress Party)创建于1885年,是印度国父甘地和尼赫鲁的党,它深刻的塑造了今天的印度。他们主张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四项原则,被直接写入印度共和国宪法。
建国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并长期执行计划经济(甚至有苏联式5年计划)、保护主义和国有经济路线,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由前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开启了“改革开放”。2014年印度大选,国大党第二次失去执政地位。
一些具有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的政治主张也搞“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Arabic Socialism)就是其中之一, “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是其政治组织,其口号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三个词的含义分别是:组建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反对西方干涉,以及平等和均富。
阿拉伯复兴党(Arab Socialist Renaissance Party)分裂为互相敌对的两支,萨达姆·侯赛因是伊拉克复兴党总书记,而仍在统治叙利亚的阿萨德家族是叙利亚复兴党的核心。
此外,埃及、苏丹、利比亚(卡扎菲甚至把国名改做“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等也曾奉行阿拉伯社会主义。 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宪法第一条第一款即规定“本国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大阿拉伯国家,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佛教社会主义者主张国家为所有信佛之人提供必要的食物,住所,衣服和药品等,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开展道德文化运动,为阶级分化的废除或改进作出贡献。 自称佛教社会主义者的知名人士有柬埔寨前国王、中国人民老朋友诺罗敦·西哈努克等。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推出了欧洲最早的社会保障系统,包括工人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工伤保险等,并且强调国家机器对经济的控制,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 他的“王朝社会主义”(德语:Staatssozialismus)一方面影响了世界(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缴费的模式至今为各国所采用),一方面也影响了震撼世界的“国家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简称Nazi)历史上只有一次被付诸实践:纳粹德国时期。 意识形态上,它认为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国家是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经济上实行中央计划经济、兴建大规模工程、以扩军备战为目标等。种族主义是它臭名昭著的标志。
Nazi这个词的含义是“用德国的、民族的社会主义,对抗马克思的、国际的社会主义”,因此纳粹德国以积极“反共”著称。
1940年代,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庇隆提出了介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位置”政治理念,后被人称为庇隆(或贝隆)主义。 庇隆主义深受法西斯主义和社团主义影响,以“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为纲领,其主要内容是国家复兴和民族解放,影响持续至今。今天的阿根廷总统也是来自贝隆主义政党。
“玻利瓦尔主义”是19世纪初拉丁美洲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提出的,其中心思想是促进拉丁美洲的团结和从欧洲殖民者统治下独立。
后来委内瑞拉前总统、统一社会主义党领袖乌戈·查韦斯等人取其“反帝国主义”的内容(玻利瓦尔本人倾心于英美体制),融合了民粹主义、草根民主和“经济自主”的主张,发展出“查韦斯主义”(Chavismo)。
南美另一个颇有影响的社会主义门派是“印第安社会主义”,它的反外国资本、反新自由主义色彩更浓,更强调土地改革。 代表人物是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总统埃沃·莫拉莱斯(Evo Morales)。
今天,国名或宪法里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共有11国。 其中5国规定实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古巴、朝鲜、越南。老挝),5国规定了民主社会主义(印度、葡萄牙、孟加拉、圭亚那合作国、斯里兰卡),1国实行非洲社会主义(坦桑尼亚)。
仅由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不计,叙利亚等宪法中删除了复兴党执政条款的也不计,因此这个“条款社会主义”的标准仅供参考。图为葡萄牙宪法(英文翻译)中的社会主义条文。
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经历了急剧增多和急剧减少的过程。上世纪苏联和东欧9国剧变时,还有不同程度受到苏联支持的15个各洲的“人民共和国”放弃了社会主义,包括蒙古、阿富汗、柬埔寨、马里、索马里等; 80年代,有缅甸、智利、格林纳达等5国因政变等放弃了社会主义。 2000年至2011年“阿拉伯之春”时,有伊拉克、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国放弃了非洲社会主义或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条文。 曾经实行、但现在不再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有数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