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第三节供给与需求。


一、价格

我们知道,“稀缺”(scarcity)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反映不同商品(与要素)的稀缺程度(或渴望程度)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兑换比例,也即“价格”。 很显然,如果有一种统一的尺度体系,能把所有可以用来交易的物品的价格统一起来,会大大促进财富的生产和交换。这个体系就是货币提供的。

需求定理,需求曲线

在经济学中有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在任何时候,在一种物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因此减少。

因此,以价格(P)和数量(Q)为坐标轴,我们就可以画出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这就是需求曲线。

公理

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

需要指出的是,与物理学或化学中的定理类似,经济学中的定理也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立的。我们可以举出一些“价格上升但需求增加”的例子,但这是由于其他非价格条件的影响超越了价格本身的作用,或者这其中涉及到的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商品。(想想有什么例子)

二、吉芬商品 单选题
如何用经济学知识解释“下雨天,雨伞涨价,但需求增加”的现象?
正确!
奢侈品、投机品和“吉芬商品”(爱尔兰饥荒时土豆价格上涨,但需求增加)都有“价格上升,但需求增加”的现象,但不属于需求定理的例外情况。
  • 这是需求定理的例外情况
  • 特殊环境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 雨伞需求增加不是因涨价导致的
不能脱离价格谈需求

经济学中的“需求”,与生活常识中的“需求”的概念有所不同,生活中的“需求”,可以是一个“欲望”的概念,但经济学中的“需求”,则必须是一个“成交”的概念。 比如,某人只有10元人民币,同时他想拥有一架私人飞机,那么他对于私人飞机是没有需求的,私人飞机的销售商在研究产品“需求”的时候,自然也只是关注那些有愿望也有能力购买的人。“供给”,同样道理。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原因主要由两个:一是还在买的人减少购买数量,二是部分购买者放弃购买。“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也是同样道理。 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情况,就组成了一条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移动

今天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远高于10年前或20年前,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都更高,这种情况属于“需求曲线的移动”,它的主要原因,当然就是中国人均收入的增长。显然不可能把今天的汽车需求与20年前的情况放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研究。

影响需求曲线移动的,还有不少因素,比如,风俗习惯的变迁(如时装),替代品的可选程度(比如公交系统与汽车需求),天气(暖冬的取暖燃料需求)等等。

三、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提供了需求方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数量,供给曲线则显示了供给方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的数量。显然,这条曲线的走向与需求曲线相反:价格越高,愿意提供越多,价格越低,越不愿出售。

供给曲线的移动

同样的,“供给曲线的移动”也会出现。技术进步是一个主要原因,它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让农民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都愿意提供更多的小麦,因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都更有利可图一些。想想看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曲线的移动 单选题
下面哪些因素会导致汽车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正确!
汽车原材料的降价从成本的角度,提升了汽车制造商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出售汽车的意愿。居民收入和公交系统是导致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 企业税会带来供给曲线的移动,因此,主张政府减税,从供给角度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供给学派”,有别于主张通过财富再分配等手段从需求方促进经济的学派。
  • 政府增加企业所得税
  • 城市公共交通日渐改善
  • 橡胶和钢材价格下跌
  • “中产阶级”居民日渐增多
四、供需与均衡

常识告诉我们,买卖双方都会通过讨价还价尽可能争取对自己有利的价格。由于两条曲线方向相反,因此一定存在一个(交叉点)价格,使得双方愿意购买和愿意出售的数量相等。这个交叉点表现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当然,达到这个均衡有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瞬间的。

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变化,市场上这种产品就会维持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某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就会一直维持现有的静止状态。

供需与均衡 单选题
假设某地政府宣布给买房提供税收优惠,购房量上升,如何用供需曲线描述这一过程?
税收优惠____了购房者们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房产数量,从而使_____曲线向____移动。结果,市场上的房产价格_____,交易量_____。
正确!
在这个过程完成后,该地的房产市场将达到更高的价格(从P1到P2)和更高的成交量(从Q1到Q2)水平上。
  • 减少,供给曲线,左,下降,下降
  • 增加,需求曲线,右,上升,上升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可见,一个影响需求的因素也可以这样的价格机制影响一连串的市场行情。注意,在这样的分析时,必须坚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一次只讨论一个自变量,才能准确分析出它对因变量的影响。

比如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购房税收优惠影响需求方,我们假设它不会影响供给方的基本面,这些结论才能成立。

五、一般均衡

一种商品、要素和劳动有其均衡的价格和数量,那么社会上所有的商品、要素和劳动,是否有一种统一的价格体系使整个经济体趋于均衡呢?(也就是消除所有市场上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理想状态。)

一般均衡

这种抽象的设想是可能的,在其他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消费者的偏好、政府政策以及自然条件等)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机制会通过每个单独的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的复杂互动使得社会上所有的供需达到均衡。

事实上,宏观经济分析正是基于这个概念:某个输入的改变(如油价下降),会让经济移动到什么局面、移动多少。

完全竞争

如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无摩擦状态”是研究力学的基础,经济学中的“无摩擦状态”也是分析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的基础,这种“无摩擦状态”,就是“完全竞争”。

对同质的某产品,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并且谁都没有垄断市场、坐地起价的力量的状态,就是完全竞争。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买卖双方会对各种市场影响因素迅速做出反应、迅速达到新的均衡。

无摩擦市场

信息不完全和垄断的存在,使得现实世界中很难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股票和外汇等金融市场是最接近这个状态的),这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总结
您的得分: 平均分: 8 最高分: 11
本次教程的目的,是帮助你了解关于经济学的一些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您在学习的过程有问题吗?
欢迎在FT商学院微博 交流学习心得,并对教程提出您的修改意见。
下一教程:一周小测:2024年4月20日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输入评论
用户名:     密码:     
backForward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