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年度报告》

如何读懂中国GDP?

如果要挑选2015年中国最热的一组数字,答案是“7%”。再精确一点,是“7%左右”。

今年3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期间将全年经济增速调整为增长“7%左右”,开启一整年的“小数点”论战: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市场预期若有落差,总有大量声音质疑官方数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数据纷争,纠结的并不是小数点后的表面数字,所有人更想追问一个核心问题:中国经济增速到底放慢多少?假如看好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官方和民间理解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若产生微幅差距不是问题。但在今年,市场更多的声音是,中国官方恐怕高估了GDP。眼前的中国正承受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投资者和经济观察家更需要精确的GDP数字,以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当前及未来走势。

我们试着整理今年主要专家学者的看法和研究,从头开始带你理解:官方发布数字和市场预估究竟有何差距?以及应该如何解懂中国GDP?

计算基础不同,是民间和官方数据落差的主因。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认为,面对今年进口价格下跌,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显示名义和实际GDP差距的“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被中国低估,如此会造成最终GDP实际数值高估。专家学者的怀疑不是没理由,中国官方未公开平减指数的计算。

官方数据的支持者、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霍尔兹(Carsten Holz)也认为,中国官方名义GDP可信赖,但GDP平减指数恐怕存在问题。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议题的东京一桥大学(Hitotsubashi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伍晓鹰(Harry Wu),站在另一个角度怀疑中国官方数据。他认为,官方数据存有根本错误,高估“非物质服务业”和“工业产出增长率”。依据伍晓鹰的计算,在多数情况下,他对增长下滑(如1954、1966年)和经济衰退(如1961、1976年)的估计数字都比官方数据更加严重。

虽然理解官方和民间计算基础的差异,但假如在分析上全盘使用官方数据进行计算,又会因为数据的模糊空间,很难通过官方口径看到全貌。以下,我们就用几道简单的数学运算来展示问题点。

广告之后 精彩继续

官方数据的内在矛盾

数字非黑即白,但官方数据之间相互矛盾,是研究者的巨大考验。

比方说,我们试着拿官方数据做两道基本运算,先将各省GDP数字加总,计算结果和中国整体数据不符。再取每月数据计算年度经济增长率,也和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公告有差距。

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统计数字差异,可归因于统计再修正,特别是中国经济活动范围广,要仔细计量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至于地方和全国数据的差异,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考核压力,上报数字有“灌水”的可能性;而中央政府会对全国数字有一个“缩水”的再调整。2007年,时任辽宁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就曾表示,GDP数字信不得,而是要参考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及银行贷款量。这三组数据到后来被媒体称为”李克强指数”,一度被当作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但令人头疼的是,李克强指数和中国GDP走势也早已不合拍。

地方政府受经济指标考核压力,上报数字有“灌水”的可能性;而中央政府会对全国数字有一个“缩水”的再调整。

广告之后 精彩继续

李克强指数仍有用吗?

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及银行贷款,这三组数据被媒体称为“李克强指数”,一度被当作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

以下这张图表是近年来李克强指数和官方GDP数据的走势,很明显,今年李克强指数已经与中国官方经济数据出现较大偏差。

李克强指数在今年表现逊于GDP,中间的落差或许可以从指数的组成谈起:指数观察用电量、铁路运货量、银行放贷,过于偏重制造业活动的计算,未能充分体现中国逐渐成长的服务行业动能。李克强日前还对外公布自己新的经济观察指标:居民收入、就业率、能源消耗量,三者数据也被解读为,政府期待关心焦点从工业指数移转到服务行业。

服务行业确实是中国近年经济指标的少数亮点。从行业别来看中国国民经济,服务业占比正逐年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最新资料,前三季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例远高于投资和工业部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 R. Lardy)今年就在媒体上撰文称,若继续使用旧的李克强指数的用电量来观察中国经济增长,如同“看着后视镜开车”。

视频:上海街头消费调查

中国经济下行,但对生活在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的民众来说,较低的经济增速并未影响到消费支出计划。7月份,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走访上海街头,一探消费者反应。

的确,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变化,但关于服务业数据,仍有两点需要厘清。

首先,今年上半年服务行业的增长,主要通过金融业驱动。但到第三季度,面对7、8月股市下修回调,服务行业还能保持强劲增长,增速从上半年的8.3%提升到8.6%,远高于整体经济增速6.9%。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研究机构《中国投资参考》(China Confidential)在报告中坦言,数据确实让人费解。到底服务业能否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讨论又再次绕回到官方原始数据的可信度上。

其次,有效投资还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若因为服务产业数字亮眼,而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恐怕倒果为因。

其次,有效投资还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若因为服务产业数字亮眼,而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恐怕倒果为因。

GDP是​​衡量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不论相信中国官方数据也好,怀疑也罢,有瑕疵的中国GDP数据仍是观察经济趋势的重要方向,但很明显的是,它已不是唯一关键数字。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7月15日公布第二季GDP增速成功保住7%,当天金融市场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上海证券指数翻黑,当日跌幅3%。

制作团队

  • 编辑:史书华
  • 补充报道:蒋馨尔
  • 前端工程:倪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