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订阅付费资讯
中国政治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微信登录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FT中文网首页
特别报导
凯歌香槟·HER POWER
中美贸易战
创新经济
“新四大发明”背后的中国浪潮
与FT共进下午茶
与FT共进午餐
西门子·智慧城市群
未来生活 未来金融
全球地产
标准订阅
高端订阅
热门文章
会议活动
市场活动
FT商学院
FT电子书
图辑
职业机会
数据新闻
FT研究院
FT商城
高端物业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QQ空间
读读日报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修改头像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
关注
吴建民:中国外交话语中的珍稀声音
王江雨:吴建民的不幸罹难让我们担心,谁还能以如此有力、清晰、坚定的和平理性声音来制衡恶性的民族主义。
2016年6月22日
中国外交是否需要公众监督?
曹辛:吴建民大使留下的问题,应有个结论:中国外交应该“顶天”,更应“立地”,动员更广泛社会力量参与,方能改进不足。
2016年6月21日
吴建民大使是如何被“爱国者”消费的?
储殷:吴建民真诚地误以为,他和对手是观点之争,但事实上大多数抨击他的人,不过是选择了一种安全的“死磕”式营销。
2016年6月18日
香港书商林荣基讲述“失踪”遭遇
他批评中国内地政府违反赋予香港的权利和自由,此事将加大香港政府就这些书商的遭遇做出解释的压力。
2016年6月17日
中国中产阶层的保守与彷徨
曾于里:学界认为中产阶层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器,但太多例子证明,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属性并不明显,他们呈现出保守、自私与犬儒,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有制度根源。
2016年6月8日
书评:《中国的未来》
米强:中国官员明显在利用技术工具“翻墙”,却毫无尴尬之意,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专家、《中国的未来》作者沈大伟看来,这种虚伪进一步说明了一个道理。
2016年5月25日
中共发起手抄党章活动
该活动始于今年2月份发起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
2016年5月20日
还得中间社会站出来
笑蜀:如果说物质的普遍贫困为当年的经济改革创造了帕累托改进的难得契机,那么今天权利的普遍贫困,则可能为社会转型创造帕累托改进的难得契机。
2016年5月17日
文革50周年 中国选择继续“失忆”
本周一是中共执政历史上最恶劣事件之一的50周年纪念日,但官方不会出来就此表示一下,它认为最好还是掩饰那些裂痕,假装忘记一切,让这一天就这么过去。
2016年5月16日
书评:文革的问题和答案
历史学教授华志坚:冯客的《文化大革命》一书对文革起因、历史比较和年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则间接阐明是什么鼓动了迫害他的人。
2016年5月13日
判别“文革”是否再来的三个路标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我们可以凭藉过去的历史经验,辅之以比较政治社会学的视野,勾画出“文革是否会再来一次”的几条边界线,以判断其再发生概率之大小。
2016年5月9日
中国官员在反腐高压下厉行节约
财政部数据显示,去年党政机关成功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2016年4月21日
从求富到安全:中国需要的目标大转移
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在国家建设获得巨大进步之后,当前的中国应该更关心老百姓的安全,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而解决老百姓安全问题的核心是法治和宪政。
2016年4月19日
中国对巴拿马文件泄露事件保持沉默
此事已在多国引发官方调查和政治风暴,但中国官媒只就此事作了一些与中国无关的报道
2016年4月5日
我们要感谢“文革”的五条理由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今年是中国“文革”开始50周年纪念和“文革”结束40周年纪念。中国需要否定“文革”,也需要衷心地感谢“文革”。
2016年4月5日
如何进行建设性的公共批评?
王恩学:建设性批评因愈发紧张的社会对立而显亟需,是促进阶层沟通、凝聚社会共识、消解社会对立的低成本路径,但建设性批评重在践行也难在践行。
2016年3月23日
聚焦中国“两会”:解读五大热词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北京副主编李颖:中国最大规模政府会议期间涌现出一批政治热词,中外对话重点解读了这些热词的来源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2016年3月18日
香港本土主义与台独:北京的两个担心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今年春节香港商业区旺角的对抗行为显著升级,时间恰与台湾民进党选战大胜相衔接,令观察家把“台独”和“港独”聚焦在一个镜头里考察。
2016年3月8日
分析:十二五时期,这些词影响了中国
中国国务院将在周六发布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不妨先通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梳理,来了解一下近五年来有哪些报告用语影响了中国。
2016年3月4日
重思中国立国之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中国问题应以立国、立宪、立教、立人为旨归,其核心义项可以归纳为“发展经济—社会,建构民族国家,提炼优良政体,重缔意义秩序”。
2016年2月25日
中国的智库:智枯和智源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中国大陆最高层应开启推陈出新的智库运作奇径,邀请台湾权力交接后已卸任的马英九博士到北京一家合适的教学研究机构作短期的访问教授。越是开启新的智源,智库就越是不至于智枯。
2016年2月22日
“慢时代”的中国需要精英的担当
云南民族大学王恩学:中国精英需要再造,需要塑造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公共意识和责任的精英群体。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或许无须重建,但传统的“士精神”却必须扎实培育。
2016年2月15日
中国学者的“国师情结”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员李江:郑永年批评中国知识界事件说明当前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相互抱怨。一个原因是,现行体制鼓励“国师”,研究者也有强烈的“国师”欲望。
2016年2月6日
改革空转时代急需袁庚式先锋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刘胜军:今天中国要涌现袁庚这样的改革促进派,不能简单地指望官员的觉悟和责任,更重要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创造出改革的正向激励。
2016年2月1日
公共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角色
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孔杰荣:我们希望公共律师不仅仅是技术类的专业人士,而是成为各自社群中的领袖人物,引导社会实现最高价值,推动政治法律体制不断进步。
2016年2月1日
从雷洋案开始,让第三方权威机制进场
笑蜀:在正常国家,一旦爆发社会和政治冲突,程序化的第三方权威机制会自动启动,保证公平公正地处理。雷洋案也有第三方权威机制来应对,保证不枉不纵。
2016年6月3日
中国人权活动人士吴弘达去世
吴弘达生前致力于揭露中国劳改和劳教体系内幕并推动其废除
2016年4月29日
中国通过《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
该法授权公安部门建立禁止在中国运营的“不受欢迎的”组织名单
2016年4月29日
宣言和梦想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八十年代,“一无所有”的中国年轻人真心渴望改革,愿将热情和力量奉献给自己的国家。那时改革这个词本身就是召唤,给人前行的勇气。
2016年3月17日
中国春晚:毁于傲慢?
才让多吉:春节不是国庆节,它是老百姓个人情感的寄托。不管春晚承载、掺和了多少政治和国家诉求,也不应该和老百姓的需求“掰手腕”,到最后输的只能是春晚。
2016年2月9日
社评:欧洲应如何对待香港书商失踪事件?
在香港书商失踪案中,英国等西方各国政府的公开抗议大都不严厉。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带来的广阔前景诱惑下,多数外国政府已逐渐减少了对中共人权记录的批评。
2016年1月21日
热门文章
1.
美中贸易谈判进展甚微
2.
中美在北京恢复贸易谈判
3.
对中美经贸谈判,中国需要一个双赢协议
4.
当心中国在贸易谈判中的“红线”
5.
《流浪地球》:科幻大片有了中国视角
6.
1月份中国CPI、PPI双双表现不佳
7.
我的新年期许:用两张“票子”取代两根“杆子”
8.
沙特王储面临空前国际压力
9.
英国防大臣对华言论引争议
10.
调研:中国消费者对华为的偏好度提升
|‹
上一页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