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斯诺登

默克尔支持建立“欧洲版”互联网

力求让欧盟公民之间的电子信息传输不再“绕道”美国
2014年2月17日

斯诺登促使甲骨文撤掉植入广告

斯诺登爆料让甲骨文在最后一刻从特工电影《一触即发》中撤掉了植入广告
2014年2月8日

FT社评:奥巴马监听改革并不轻松

有关情报监控的改革,奥巴马上周讲话采取的“开局让棋法”比其他政府都领先,但意义不大。奥巴马很快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所提议的措施不只是装饰门面。
2014年1月21日

斯诺登揭示出资本主义新隐忧

作家莫罗佐夫:斯诺登为一场非常必要的全球辩论创造了契机,但这场辩论始终没有到来。其实,他的爆料揭示出一种威胁资本主义与民主的新隐忧:个人信息正取代金钱成为新的支付手段。
2014年1月9日

FT社评:NSA监听计划遭遇翻盘

法官认为,NSA收集美国人通话信息的行为“几乎肯定”违宪。NSA抱怨改革将降低反恐行动的速度和效率,但留给它辩护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013年12月18日

美国法官裁定NSA电话监听可能违宪

称监听行为违反宪法第四修正案相关内容,这让NSA的监听做法遭遇重大法律挫折
2013年12月17日

Wickr因监听丑闻走红

安全消息应用Wickr在斯诺登事件后人气激增,已争取到新的投资
2013年11月29日

斯诺登提醒了所有人

FT专栏作家卢斯:奥巴马曾呼吁约束日渐强大的美国影子政府,斯诺登的泄密,实际上是帮了奥巴马。另外,斯诺登的出现,还从多方面提醒了我们。
2013年11月12日

斯诺登爆料引起德国企业警觉

调查发现,斯诺登事件后,德国企业相信,美国构成的工业间谍风险非常大。不少德国企业取消了使用位于美国的云计算服务的计划。
2013年11月4日

美参议院官员要求全面审查情报活动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声明反对搜集盟国领导人情报的行为,并要求全面审查情报项目
2013年10月29日

美国情报机构“搞砸了”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连串泄密事件,让华盛顿不得不对监视行为“停止虚伪作态”,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政治与其自由价值的说辞之间做出选择。
2013年10月25日

斯诺登是怎样炼成的?

电脑安全专家施奈尔:在外包盛行的当今时代,就连情报机构也不再提供铁饭碗。斯诺登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对雇主有什么长期指望。因此,雇主也不应对他们有什么长期指望。
2013年9月17日

让媒体担任监督角色更靠谱

FT专栏作家加普:尽管斯诺登和相关记者有种种缺点,但《卫报》对NSA监听活动的报道是有分寸和负责任的。与政府对情报机构的管控相比,我更相信媒体的监督。
2013年8月23日

英国官员曾因斯诺登向《卫报》施压

《卫报》主编称,两月前英国政府高官曾要求该报销毁涉及美国大规模监视计划的文件
2013年8月21日

《卫报》记者威胁公开英国间谍机密

曾采访斯诺登事件的格林沃尔德因伴侣在伦敦机场被扣留而对英国政府不满
2013年8月20日

美俄渐冷,中俄渐热?

在G20圣彼得堡峰会召开在即之时,奥巴马政府公开“降级”其对美俄关系的期待。这种做法的一个意外后果,是可能推动俄罗斯与中国以某种方式走得更近。
2013年8月9日

FT社评:互联网监视不应违法

考虑到情报机构记录并分析大量数据的能力,人们需要保持警惕,确保这一能力不被滥用。科技绝不能被用于绕开法律程序。
2013年8月8日

奥巴马取消与普京会晤

白宫表示,部分原因是“俄罗斯令人失望地”为斯诺登提供临时庇护
2013年8月8日

斯诺登远非美俄问题症结

FT专栏作家斯蒂芬斯:奥巴马取消与普京会晤,斯诺登只是次要原因。美国之间存在许多重大分歧,从叙利亚到北约。两人会晤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取消或非坏事。
2013年8月8日

斯诺登事件加深中美战略互疑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袁征:网络安全早已是中美焦点之一。斯诺登事件揭示的美国网络监控和入侵问题将加深中美间的猜疑,迫使各国进一步审视本国网络安全问题。
2013年8月5日

别让斯诺登掩盖真正的网络威胁

Strategic News Service首席执行官安德森:斯诺登事件引发的喧嚣掩盖了对西方来说更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两类致富的国家:发明之国与窃取之国。日本是二战后因窃取而致富的第一个国家。
2013年11月25日

斯诺登获俄罗斯临时庇护签证

这一决策遭到白宫抨击,将成美俄关系新的紧张来源
2013年8月2日

美国网络监控再被曝光

斯诺登披露了美国家安全局收集互联网数据的XKeyscore计划,奥巴马政府再遭批评
2013年8月2日

德国人厌恶监控的原因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施特尔岑米勒:“棱镜门”事件在德国激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个话题触到了德国在历史上的敏感点。但德国人也需要思考自由与安全的分界。
2013年11月25日
上一页‹‹1234››下一页